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資助聽障生助聽器 教局稱包檢修保養

明報 2010年12月9日

教育局正為全港約1700名聽障學童派發助聽器,協助他們融入學習環境,但早前有家長投訴部分助聽器質素參差,接收不清,教育局昨接受立法會 質詢時回應,助聽器供應商合約已包括為產品提供連工包料保養,家長若發現助聽器有問題,可向供應商提出檢修。

教育局長孫明揚 昨以書面回覆立法會,指全港有5866名患有不同程度聽障的學童,當中1695人需要使用助聽器。教育局會安排聽障學童定期接受聽力覆檢提供適當的支援。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受助聽障童怨耳機質劣

東方日報 | 2010年11月22日

教育局為聽障學童提供的助聽器被批評性能和技術落後,未能真正幫助聽障學童解決學習及生活問題。一項調查顯示,領取了該局提供的助聽器學童中,六成二人因耳機「冇幫助」已停用;有受助者因「助聽器不助聽」,轉向其他慈善機構求助或自掏腰包購買助聽器。團體指出,當局「價低者得」的外判投標制度,限制了承辦商只能提供舊型號助聽器,促當局為學童提供質素較佳助聽器。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弱聽女生償夙願闖南極

星島 2010年11月14日

先天患有深度弱聽的中四女生潘莉翎,憑藉對南極之旅的渴望,突破身體限制,經過一輪上山下海的訓練,從一百零七名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全亞洲首隊中學生南極考察隊的其中一員。她形容這是她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又感激主辦單位仁愛堂 為她作出各樣安排及照顧,助她一償前往南極的心願。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國際聾人日 聽得到的愛 植入人工耳蝸克服聽障

明報 | 2010年9月26日

「你患近視,戴眼鏡後就看得清楚,等於我聽覺不好,戴上耳機後也可以跟大家一樣專心聽課。我不笑你戴眼鏡,請你也別笑我。」馬媽媽自兒子浩峰小時候已教他接受自己患有聽障,她認為,要別人接受你,首先你要接受自己。

兒子患聽障,爸媽要付出更多耐性和關懷,助他跨過生活上種種困難,遇到旁人不理解,她認為啞忍只會令誤解加深;耐心解釋才能讓對方認識聽障。今天是「9‧26國際聾人日」,透過浩峰的成長經歷,我們可以對聽障患者付出多一分了解,多一點關懷。

團體指政府為聽障學生提供助聽器質素參差

aTV 亞視新聞 | 2010-09-26

政府鼓勵共融教育,為聽障學生提供助聽器,要他們在課堂上學聆聽、講說話,但計劃是否成功?政府雖然為聽障學童提供助聽器,但有團體接獲十幾宗投訴,指有關的助聽器質素差,有個案的助聽器一年損壞九次,嚴重影響學童學習。社工建議政府應該放棄價低者得的招標方式,改為以現金券形式資助聽障學童購買合適的助聽器。

人工耳蝸改善聲音接收

明報 | 2010年9月26日

根據威爾斯親王醫院「人工耳蝸內植小組」網頁,人工耳蝸是一套電子裝置,主要分為「植入部分」和「外置配件」﹕植入部分包括接收/刺激器及一條能對聽覺神經提供多頻刺激的電極系列,需經手術植入耳蝸內;外置配件則包括傳輸線圈、接收聲音的麥克風,以及言語處理器;其中言語處理器必須根據個別病人的需要,由聽力學家利用電腦編程,方能使用。

「要別人接受 先接受自己」

明報 | 2010年9月26日

浩峰接受人工耳蝸手術後,生活和其他孩子一樣,如今課餘會學習游泳、繪畫和鋼琴等。馬媽媽不經不覺伴兒子走過10個年頭,但談起這10年間遇到的困難、旁人的不理解,心裏總覺不是味兒。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探射燈:型號落後 音域差礙學習

東方日報 | 2010-09-20
 
自○五年起,教育局將提供助聽器外判,過去三年,教育局平均每年撥款約一百一十萬元,為約三百五十名有需要的聽障學生提供助聽器及相關聽力服務,每位學生平均獲三千多元資助。

在融合教育推行下,不少聽障學童會在主流學校上課,助聽器成為他們的親密戰友。

「戴助聽器同戴眼鏡原理一樣,不過聽覺就比較複雜,要因應個頻率嘅損失,各有低音、中音、高音嘅不同。」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聽覺中心主任黃建威表示,外判服務提供的助聽器大都屬經濟級,由教育局指定供應商提供指定型號的助聽器,但助聽器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級的助聽器追不上科技發展,其中經濟級的助聽器受制於零件,音域範圍會比較窄,窒礙小朋友的學習。

探射燈:劣質助聽器 害苦聽障童










東方日報 | 2010-09-20

教育局一向有為聽障學童提供助聽器,今年八月亦宣布會增加撥款。不過,當局卻好心做壞事,大部分聽障學童只能獲外判商提供指定型號的助聽器使用,由於學童的聽障問題屬不同程度,加上又各有需要,對學童來說可謂是得物無所用。有聽障學童的家人大吐苦水,指獲資助的助聽器一年來要維修八次;有家長更為免兒子被拖累學習進度,自掏腰包添置合用的助聽器。公帑被白白浪費之餘,最慘的是一班有聽障的學童。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半年言語治療 終能說聲媽咪

東方日報 | 2010-09-04

子女出現先天性失聰,影響說話,無法與家人溝通,若他們能簡單地說出一句「爸爸」或「媽媽」,已是父母最好的禮物。四歲的鈴木港一因聽覺神經損壞,雙耳失去大部分聽力,一歲半時植入人工耳蝸,經過半年言語治療,能講出簡單詞語。港人母親鈴木太太稱,等了兩年,終於聽到兒子說一聲「媽咪」。

唔識叫爸媽 嬰兒或弱聽

東方日報 | 2010-09-04

嬰兒聽力問題如不及早發現及治療,會影響日後說話能力。醫管局○七年起在八間公立醫院推行新生嬰兒聽覺篩選計劃,其中瑪麗醫院在過去三年平均每月發現六至八名嬰兒不能通過篩選,須轉介耳鼻喉專科跟進。耳鼻喉專科醫生指,中度弱聽的嬰兒需在六個月至一歲半期間佩戴助聽器和接受言語治療,說話能力如不能改善,要在兩歲前植入人工耳蝸。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新生嬰兒首三天會作聽力篩查

醫管局 on-line | 2010年7月26日

目前醫學界已掌握較為先進和現代化的聽力診斷技術和治療,能夠對疑似聽力損失的新生嬰兒或幼兒進行明確的診斷,確診後及時跟進,可提高治瘉率。醫院管理局已於二○○七年二月開始,在轄下八間設有分娩服務的公立醫院,包括廣華醫院、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瑪麗醫院、屯門醫院及基督教聯合醫院,為所有新生嬰兒在出生後首三天內在醫院裏提供聽力篩查服務。

弱聽女擺脫自卑 成績反彈

香港經濟日報 | 2010-08-04 | A22 | 社會要聞
 
近年愈來愈多學生克服身體殘障在會考突圍,17歲應屆會考生淑萍來自聾啞家庭,小一時因弱聽而飽受同學取笑,小五時更一度完全失聰,打算放棄學業;幸得同學和家人支持,令她決心改變,終令成績谷底反彈,早前更榮膺黃寬洋青少年進修獎學金,她估計可考獲14分。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誕生在無聲的世界」

台灣蘋果日報 | A11 | 頭條要聞 2010-08-02

平均每1千個新生兒,就有6人出生在「無聲的世界」裡。

快滿5歲的亞蘴(音同風),是爸媽摯愛的小女兒,上有一個哥哥。但爸媽享受小女兒報到的喜悅不久,自費幫女兒做新生兒篩檢,卻發現女兒先天聽障。亞蘴媽媽回憶,聽到檢查結果時,「我很震驚,不太相信。 想起么女可能一輩子活在無聲世界裡,簡直是青天霹靂。」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醫知健:聽力有問題 孩子難發「S」音

太陽報  | A12 | 港聞 2010-08-01

嬰兒自出生開始,便不停接收外界聲音以發展說話能力。有聽力學家指出,若嬰兒有先天性聽力問題,會對日後語言能力帶來深遠影響,特別是學習高頻聲音時會有較大困難,例如無法發出噴氣音及「S」音等,需及早考慮使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

每千初生嬰3個弱聽

東方日報  | A12 | 港聞 2010-08-01

6歲前不醫治 語言能力難改善

醫管局○七年起,為所有於公立醫院出生的嬰兒進行聽力篩查,以及早發現有聽力問題的個案。 (醫管局提供圖片)

聽覺對於語言發展極為重要。本港每一千名初生嬰兒便有三人患先天性聽力問題,醫院管理局○七年起推行全港性初生嬰兒聽力篩查,至今已為逾十二萬名嬰兒進行測試,發現五百多宗聽力有問題個案,覆蓋率達九成七。有專家警告若患者六歲前仍未開始接受治療,聽覺神經會「生銹」,長大後聽力及語言能力難再改善。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排除萬難 不一樣的狀元
弱聽勤苦讀 跌下再創高峰

香港經濟日報 | 2010-07-01 | A15 | 社會要聞 |

譚樂皿(弱聽) 銘基書院 3B1C1E

只餘不足一成聽力、會考奪5A的銘基書院學生譚樂皿,昨於高考奪得3B1C1E佳績;其刻苦求學的精神,絕對不遜於任何一位狀元。

譚母稱,兒子只聽得見如雷聲般大聲音,升小六時植入耳窩,又接受聽力訓練,但上課仍只聽到4、5成內容,每天放學都留校「追問」老師,回家後亦只顧溫習至深夜,要她叮囑才肯睡覺。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5殘障狀元 高考共奪12A
失9成聽力 銘基學生料獲佳績

經濟日報 | 2010年6月30日

高考今日放榜,對於身體有缺陷的考生,一個理想的成績,包含著遠較別人深刻的辛酸與意義。

5名肢體殘障、患視障或聽障的考生越過重重荊棘,分別在高考勇奪3A及2A,當中或包括一名喪失逾9成聽力、行雷才聽得到的銘基書院嚴重聽障生,他兩年前憑毅力已於會考奪得5A,陪伴這小狀元勇闖難關的老師,但願愛徒的故事可勉勵年輕人,跨過障礙、永不放棄」。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視聽障童任藝術大使

星島 | 2010年6月22日

為培育本港創意產業人才,香港藝術發展局
動用二百五十萬元,舉辦第二屆校園藝術大使計畫,其中就讀聖公會九龍灣基樂小學六年級的何承聰,雖身患多病,但憑藉對音樂的天賦及熱誠,已考獲五級鋼琴及樂理,以音樂治療人生,並獲選為今年的校園藝術大使。

現年十二歲的何承聰,出生時患有白化病,由於身體缺乏黑色素,眼睛聚焦困難,只能直視及近視,而且患有輕度弱聽。不過,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誠,克服眼疾及耳疾,四歲起學習鋼琴、小提琴及敲擊樂。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失明失聰神父 雙手做見證 憑意志獨立生活 發展觸感手語助人

明報 A14 | 港聞 | 特稿 | 2010-06-01

他來自南非白人家庭,自幼失聰;他現年68 歲,在38 歲時已預知自己會逐漸失去視覺,現時已完全失明——他叫陳民安(C. Axelrod),是全球唯一一名失去視覺聽覺的視聽障神父。陳民安坦言亦有失落及低沉時候,但認為最重要是要「信」,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照顧腦麻兒 只為一聲媽

明報 A05 | 港聞 | 母親節 2010-05-10

不少媽媽的母親節願望,只是盼子女可健康快樂成長,但並非每個母親都能如願。育有兩名子女的陳韻娟,為了全心照顧因早產患腦麻痺的兒子而辭工,自己身體亦出現勞損。陳女士的兒子不會坐或走路,並有弱聽,但當兒子在兩歲時第一聲喊「媽媽」,令她覺得一切都值得。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The Gift of Hearing

The phone rings. Julius Goh, five, answers on the second ring. A voice from the receiver tells him to pick up a plastic frog on the table, which he triumphantly does. Then he sets it down and proceeds to pick up a colourful clown, a grey mouse and a host of other toys, all while his mother watches with bated breath.
This scene seems like a typical children’s game, except for two important details. First, it took place at 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s (SGH) Ear, Nose and Throat (ENT) Centre. Second, Julius was born with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which means that one of the channels in his inner ear responsible for conducting sound is larger than normal. For Julius, hearing others was like listening to an underwater conversation.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蕭芳芳用堅強鑄造美麗

成報 A11 | 香江倒後鏡 2010-04-18

如若問在香港人眼中,最信任誰?那非蕭芳芳莫屬,這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理有據? 2009 年10 月,《讀者文摘》舉行本港「最受信任的人物」網上調查,結果蕭芳芳躍居首位。在大家心目中,她是一位傳奇人物,素有學養,歌舞劇藝樣樣了得,在演藝圈,她是巨星,是影后;在公益事業上,她是女強人,是兒童心理學家,是護苗基金會主席;而在家庭裏,她又是位好妻子,是好媽媽。

耳疾困擾 樂觀面對

  本來這種美好的畫面是最令人嚮往、羨慕的,但是世事往往不遂人願,在蕭芳芳年幼時就患了耳疾,而在她事業巔峰時期,左耳失聰,右耳病情又每況愈下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有望一圓從醫心願 聽障九優女拔尖入港大

大公報  |  A14 |教育 2010-04-12

【本報訊】記者周國良報道:中六生優先錄取計劃(拔尖計劃)昨天揭曉,多名殘障學生亦金榜題名,九優狀元聖保祿學校聽障學生黃意喬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六優自閉數學奇才入讀中文大學數學系等,兩校均會為他們提供社工輔導、課業支援等協助。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聽障生橫掃三獎學金 餘兩成聽力首學期GPA 3.8

星島日報 | F02 | 大學版 2010-03-25

殘疾人士往往被外界視為社會負擔,浸會大學英國語文學系一年級生勞恩慈,雖然小四時突然失去八成聽力,成績一落千丈,但沒有因此自暴自棄。在母親悉心照顧下克服重重困難,升讀大學,入學後首學期成績平均積點更高達三點八分而首次獲頒獎學金,日後更立志要加入政府工作,從政策層面為弱勢社群請命,為社會作出貢獻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奪學生運動員獎 弱聽無礙成長路

香港經濟日報 | C08 |親子 2010-03-15

患有嚴重弱聽而無礙學習,要付出的能耐一定較常人更多,家長更要導向正確價值觀,使孩子勇於面對不同的挑戰。

就讀華英中學中六的黃曉晴,兩歲發現患有先天性嚴重弱聽,她熱愛田徑和羽毛球,剛獲得「屈臣氏集團香港學生運動員獎」,在 904 位得獎者中,她未必是最優秀的運動員,不過其堅毅的精神,卻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