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聽障不放棄 兩生追逐大學夢




東方日報 2016年7月14日

















陳永昌(左)及周子晴(右)天生嚴重聽障,自覺與常人無異,文憑試均奪佳績。


【東方日報專訊】天生嚴重聽障,由害怕說話至對答如流,十八歲的陳永昌自三歲起接受語言及聽覺訓練,入讀主流英文中學,「從來無沮喪過!只要力爭上游,盡力就夠」,憑無比毅力在中學文憑試考獲兩科5*佳績,盼入讀香港教育大學或港大教育系,或浸會大學傳理系,「以笑容帶出笑容,以生命影響生命」感染別人。

永昌為滙基書院東九龍的學生,三歲時從加拿大回流返港,到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訓練學好中文。永昌坦言初小時難免遇上學習困難,特別因老師讀書速度而可能聽不清楚,較難分辨及讀出英文「s」及「sh」等音節。

戴耳機坐得前 遭同伴排擠

因從小佩戴耳機及需長期坐在課室較前位置,常被同學誤解為奇怪及有特權,遭同伴排擠,「常識堂分組,個個分晒,我就要周圍黐」,令永昌當時害怕說話。但自高小起,因有同學主動認識及了解永昌,令他慢慢打開心扉並擴大社交圈子。

升中後,永昌得老師鼓勵參與各類公開活動演講,培養出勇氣,與常人無異可流利說話,更在中英文口試中考獲5級和4級佳績永昌透露,初中時曾自覺「比普通人差啲,點追都追唔上」,但憑着對學習的興趣,中三開始成績由全級頭五十名勁升至首十名,文憑試中文和數學科取得5*,化學獲5級,英文、通識、生物及物理4級成績。

老師質問:點解唔去聾啞學校

另一名極度嚴重聽障考生周子晴,是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學生。她透露小學曾因聽障被同學嘲笑,被老師質問「點解唔去聾啞學校?」她雖感不快,但從未放棄,並自覺與常人無異,在文憑試的中國歷史科考得5級,最佳五科共廿分成績,冀入讀港大社會科學系,將來從事有關政治工作。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深度弱聽生對答如流考入港大 訓練聾童說話 教師獲人道獎


明報 2015年9月6日

【明報專訊】女教師龐劉湘文30年前在偶然機會下代課教授聽障兒童,看到他們與家人溝通困難重重,留意到聾、啞問題並非共生,聾童只要3歲前盡早學習說話,也可流利說話,故毅然到海外進修,回港創辦聾童口語訓練中心,歷年門下已有170多名聾童接受訓練後,能對答如流,當中有人考入大學建築系。龐太昨日連同另外6人獲頒「香港人道年獎2015」,以表揚其推廣人道意識的貢獻。

創辦訓練中心 助盡早學習

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創辦人龐劉湘文,30多年前是普通的英文教師,因聽障學童班教師請病假,她代課時發現聾童其實也能說話,聾啞並非共生,可惜眼前的學生因太遲被發現有聽障,或沒有人為他們訓練口語,最終導致他們與家人的溝通困難重重。

「我相信父母愛錫子女,但聽障兒童的父母以為只有手語可溝通,不知道孩子其實可以如普通人般說話。」龐太回想,家訪時曾目睹聾童的母親,即使兒子會說簡單字句,仍堅持打手語,不願意訓練他的口語能力。

龐太指出,現時母嬰健康院內被診斷出有聽障的兒童,姑娘只會派建議去學手語的單張,並無主動提及可學說話,她「感到痛心」,因這會令聾童失去機會。

應徵幼園校長 收錄聾童學生

進修後回港,龐太留意到聾童即使能說話,亦被幼稚園拒諸門外,故她先應徵做幼稚園校長,接收這班學生,再創辦口語訓練中心。她指出,兒童語言發展期是3歲以前,孩子確診聽障後,家長及子女可立即接受說話訓練。

中心現時由政府資助,聽障童經聽覺測驗及佩戴助聽器後,可接受聽覺、發音及語言訓練,為期4至7年不等,小至3個月大的嬰兒亦可上課,九成聾童在中心受訓兩年或以上能學懂說話,入讀主流學校。

龐太多名學生昨到頒獎禮支持,亦能跟記者對答如流,21歲的鄔昊廷患有深度弱聽,在中心接受7年的口語訓練,因為2歲半才開始,故現說話常被指口音「鬼鬼地」。除了廣東話,更能說普通話和英文,現為香港大學建築系學生,「有些抽象概念手語表達得不夠好,反而口語容易一點」,例如「空間」、「輝煌」、「舒適」等概念,非手語所能完全形容。

其他人道獎的得獎者,包括為露宿者義診的牙醫梁紹輝(見另稿)、風雨不改探望在囚人士的義工林鑑貞、替末期病患者美容和理髮的美容師羅春香,以及年僅29歲的文國斌,他雖患紅斑狼瘡症但2006年起同病者提供輔導,獲頒新設的「香港人道新力量」獎。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無聲世界的動人生命樂章





中大通訊 2014年9月4日

中大主修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的譚樂皿(Tom)天生深度失聰,自出生起便活在無聲的寂靜世界,但他堅信後天努力定可跨越先天缺陷,因着本身的付出,加上遇上耐心指導的良師,以及得到大學的支援,Tom衝破重重障礙,今年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更獲得尤德爵士獎學金資助三年學費,9月前赴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環境毒理學博士課程,實現成為科學家的志願。

Tom兩歲時,其母留意到無論是打雷或飛機經過,他都毫無反應,遂帶他往檢查,始發現他有深度失聰。他三歲起在語言訓練中心學習發音和咬字,及後就讀主流小學和中學。雖然好些發音仍不能掌握,得靠助聽器和讀唇,但Tom現時基本上可慢慢與他人口頭溝通。

「小學上課時不知老師在說甚麼,放學後需由家人解釋一遍,做功課要比其他同學多花逾倍時間。」其後,Tom的一耳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另一耳用上助聽器,並學習了唇讀,上課前備課,下課後積極向教師請教,成績漸見理想,2010年以優秀高考成績考入中大細胞及分子生物學課程。

Tom說,大學對他的支援並不少,例如上課時如要看影片,學系會特別配上字幕,幫助他了解內容;學生事務處借給他無線調頻發射器(即FM咪),讓他給予老師授課時配戴,透過接收器更清楚講課內容。

Tom主動爭取各種學習機會,在三年級時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當交換生。他發現外國大學對聽障生提供的支援模式更多,例如有專人陪他們上課,並將教授講述內容即時輸入電腦,在屏幕上顯示,或安排同學為他寫筆記,「如我要兼顧抄筆記,便很難看到教授的嘴型,有了這服務,我就可專注看教師授課。」Tom的成績因此不但顯著進步,更放膽選修一些如天文學等過往未接觸過的學科。

一年的交流,他體會到適切的支援可助聽障人士開拓更遼闊的人生,返港後遂建議校方增設該類服務,校方也迅即回應。學生事務處與教學單位聯絡,招募與Tom修讀同一課程的同學,替他抄寫課堂筆記,給他增加不少學習上的便利。

Tom感謝校內遇上不少樂於指導的老師,在學習路上扶他一把。他報考了IELTS英文試以申請海外交流,並修讀了應試工作坊,任教的英語教學單位副講師李幗怡(Miranda)表示,Tom比一般同學更主動勤力,課後常發電郵問問題,或相約時間當面求問,又會頻做寫作練習,給她批改,尋求改進方法,因此Miranda對他印象很深。兩人現時亦師亦友,不時聯絡交流近況。

生命科學學院方永平教授曾教授Tom「蛋白質與酶」一科,方教授同樣形容Tom「勤力、永遠準時上課」,並很欣賞他的學習態度:「他求知慾很強,不明的會求問,不肯定的會釐清,每週總有電郵來問問題;派給同學參考的模擬試題,他是少數會先做一次並問意見的學生。」

雖然學習過程頗艱苦,但Tom視各種困難為挑戰,他亦勉勵他人:「不要自怨自艾,自己並非最慘的一個,遇上障礙要自己努力多作嘗試,始終會有改善。」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支援人工耳蝸學童教局被指卸責醫局


明報 2012年11月12日

支援人工耳蝸學童教局被指卸責醫局

嚴重聽障者礙於聽覺神經受損,需要做手術植入人工耳蝸,連接言語處理器以聽清楚外界聲音。教育局數字顯示,現時約有200 名學童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有團體不滿教育局對人工耳蝸學童的後續支援嚴重不足,有違融合教育政策的原意,令學童家長要花費數以萬計金錢,維修人工耳蝸各項零件,負擔沉重。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克服種種缺陷 摘星路艱辛


東方日報 2012年7月25日

摘星難,但無阻學習障礙學生燃點新的命運星火。「有諗過語文唔啱我,但愈困難就愈要挑戰,我為成果感到自豪!」出生時已有嚴重弱聽、就讀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的潘同學,決心克服語言困難入讀正規中學,越級挑戰本可獲豁免的語文口試,最終考獲中文口試5級及英文4級,整體成績中文達5*,英文亦達5級。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聽障生攻英文難關盼執教回饋


文匯報  2012-03-23

公開試英文科或許是讓不少港生飽受挫折的「難關」。而對雙耳深度聽障、難辨發音聲調的首屆文憑試考生潘莉翎來說,理應難上加難。不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她憑著努力,不單成功入讀英中,更曾代表香港遠赴南極,與外國科學家討論全球暖化問題。亮麗表現背後,莉翎最感激母親和老師,她最希望藉文憑試考入大學英文系,將來到聽障校執教鞭,以自身經歷幫助有需要學生。

聽不見無礙學得好 從色士風到文憑試


文匯報  2012-03-23

聽不見無礙學得好 從色士風到文憑試

香港願意學習色士風的學生不算太多,患中度聽障而色士風水平達8級者,更如鳳毛麟角,嚴鈺琪就是其中一個。她小一時確診中度聽障,卻無法掩蓋音樂才華。她指如果沒有學習音樂:「根本沒有可能捱得到考文憑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