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每千初生嬰3個弱聽

東方日報  | A12 | 港聞 2010-08-01

6歲前不醫治 語言能力難改善

醫管局○七年起,為所有於公立醫院出生的嬰兒進行聽力篩查,以及早發現有聽力問題的個案。 (醫管局提供圖片)

聽覺對於語言發展極為重要。本港每一千名初生嬰兒便有三人患先天性聽力問題,醫院管理局○七年起推行全港性初生嬰兒聽力篩查,至今已為逾十二萬名嬰兒進行測試,發現五百多宗聽力有問題個案,覆蓋率達九成七。有專家警告若患者六歲前仍未開始接受治療,聽覺神經會「生銹」,長大後聽力及語言能力難再改善。


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聽力學統籌專員黃志明表示,先天性聽力缺損的成因包括外耳閉塞、中耳耳骨畸形、耳窩發育異常及聽覺神經有問題等,愈遲發現愈難糾正。

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嬰兒應於出生後一個月內接受聽力測試、三個月內確診並不遲於六個月展開治療。他指出,如能及早確診並展開治療,患者可回復九成的聽力,相反,若六歲後仍未接受治療,聽覺神經難再調節,形同「生銹」。

王偉廉及黃志明均強調,兒童如有先天性聽力問題,愈早發現及治療愈好,否則聽力及語言能力已難再改善。

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副部門主管王偉廉指,以往公立醫院因應嬰兒有否高危因素,例如家族病史、受病毒感染、早產及缺氧等,決定是否做聽力檢查,但仍會「走漏」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個案,「呢個案可能要到六個月大去母嬰健康院檢查先發現,咁已經算遲。」

需戴助聽器 植人工耳窩

醫管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數年前研究發現,本港每一千名初生嬰兒便有三人有先天性聽力問題,與其他發達地區相近,醫管局遂於○七年二月起,在全港八間設有產科的公立醫院展開初生嬰兒聽力篩查計劃,於嬰兒出生後首三日進行「全自動化耳聲腦幹反應檢查」(ABR),準確度達九成九,若判定聽力不合格,會再轉介聽力學家作詳細評估。截至上月二十日,醫管局已為十二萬四千多名初生嬰兒進行篩查,並發現五百多宗聽力有問題個案,當中四百多宗屬中度至嚴重雙耳聽力缺損,已轉介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跟進,或需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窩。
王偉廉補充,現時為初生嬰兒進行聽力檢查,需使用即棄耳筒,每次成本約八十元,當局正探討改用「耳聲發射測試」(DPOAE),每次檢查成本可降至僅五元,令計劃更具成本效益。

沒有留言: